01
湖北黄梅季节
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,原名黄梅调、采茶戏等,现分布于安徽省安庆市、湖北省黄梅县等地。与京剧、越剧、评剧、豫剧并称为“中国五大戏曲剧种”。
黄梅戏是从山歌、秧歌、茶歌、采茶灯、花鼓调先行农村,后来进入城市,逐渐发展起来的剧种。来源于湖北省黄梅,原名黄梅调、采茶等,现分布于安徽省安庆市、湖北省黄梅县等地。与京剧、越剧、评剧、豫剧并称为“中国五大戏曲剧种”。也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,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香港、台湾等地也有黄梅戏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,深受欢迎。
吸取了韩剧、楚剧、高腔、采茶剧、京剧等诸多剧种因素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。黄梅戏歌曲以朴素流畅、明快抒情悠长、表现力丰富的简约细腻表演、真实活泼著称。一曲《天仙配》让黄梅戏风行大江南北,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。据史料记载,早于唐代,黄梅采茶歌盛行,经过宋代民谣的发展、元代杂剧的影响,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雏形。到了明清,黄梅县的戏风更加盛行。
黄梅戏歌腔为板式变体,有花腔、彩腔、主调三大腔系。抒情悠长,韵味浓郁,唱腔朴素清新,细腻感人,明快抒情悠长,具有丰富表现力,且通俗易懂,易于推广,深受各地群众喜爱。在音乐伴奏中,早期的黄梅戏由堂鼓、钹、锣、大锣等打击乐器3人演奏,同时参加合作室被称为“三打七唱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黄梅戏正式建立了以高胡为主演奏乐器的伴奏体系。
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加强了《平话》一类歌曲的表现力,常用于大部分抒情、叙事,是正本戏的主唱;突破了一些“插花”专用的限制,吸收民谣和其他音乐成分,创造了与传统歌曲节奏相协调的新节奏。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,与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相结合,适合多种题材表演的剧目。
评论